近期,多個省、市(地區)相繼出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,其中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,各地都明確了哪些新目標?今天給大家帶來31個省市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盤點。
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,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。加強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,強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,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,推動公共建築節能綠色化改造。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市民的碳普惠激勵機制,構建全民參與減碳的良好格局。 穩步推進“雙碳”工作,深入落實碳達峰實施方案,建設能源革命先鋒城市,有力有序推動“雙碳”目標落實。 著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。加快工業園區、機關、企事業單位低碳(零碳)試點示範建設,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。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建設大港電廠關停替代工程。持續推進“公轉鐵+散改集”,加大建築節能推廣力度,新增地熱供熱能力900萬平方米,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6%。 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。加快調整能源結構,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1000萬千瓦。開展鋼鐵、水泥等7個重點行業企業創A行動,年內升A企業達到60家。抓好節能降碳改造,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%。深化排汙權、用能權交易改革。發展綠色低碳産業,擴大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規模,倡導綠色生活方式,加快形成綠色低碳新風尚。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,推進LNG站線擴建、分布式光伏建設,規劃建設深遠:I巷L電示範、外電入滬等重大項目,推動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,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。發展綠色園區、綠色工廠、綠色産品、綠色供應鏈,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,淘汰落後産能450項。推動海鐵聯運、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。實施超低能耗建築項目200萬平方米、公共建築節能改造400萬平方米。推進碳普惠制度建設,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。 積極穩妥推進“雙碳”工作。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統計、核算、監測體系,促進碳排放權、用水權交易,優化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機制。推動産業、能源、交通運輸等綠色低碳轉型,發展循環經濟、清潔生産和清潔能源。鼓勵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,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,推進土石方分類資源化利用,開展再生水利用試點,倡導綠色消費,強化綠色創建,促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。 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開展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,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,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制度。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調整機制,全面推行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汙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,實施新一輪重點行業清潔生産審核。大力發展風電、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氫能、核能等清潔能源,加快500千伏過江通道建設,積極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,鼓勵企業參與綠色電力證書交易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築,降低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。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,支持徐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。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,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推動工業、建築、交通、農業、居民生活等領域綠色低碳發展。加強生態修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,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。 加強綠色電源項目建設,核准開工10個項目,加快建設22個項目,建成投産5個項目,新增並網清潔煤電裝機200萬千瓦、風光電裝機400萬千瓦。 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。發布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,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。開展能源、工業、建築、交通等領域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動,實施重點行業企業減煤重大工程。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。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。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,推行單位能耗産出效益評價。深入實施能源綜合改革試點。推進風光裝機倍增工程,加快氫能“制儲輸用”全鏈條發展,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400萬千瓦以上。提高省外綠電受進規模,新增支撐性電源裝機156萬千瓦。 全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,落實全面節約戰略,落實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制度,分步驟分領域分行業推進碳達峰行動。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。堅持以降碳爲“牛鼻子”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、低碳化,當産業項目、經濟增長速度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時,甯可放棄項目,甯可速度降下來一些,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。積極調整優化産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交通運輸結構,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,推動鋼鐵、有色、建材、石化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,推進資源循環利用。積極開展低碳城市、園區、社區試點,加大新能源汽車、裝配式建築等推廣應用力度,推動建築垃圾等固體廢物循環利用,營造綠色生産生活新時尚。積極拓寬“兩山”轉化路徑,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,加快發展碳排放權交易,鞏固提升林業、海洋系統、生態農業碳彙能力,促進生態産業化、産業綠色化,種好“試驗田”、結出“生態果”。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,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,發展海上風電、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,加快儲能電池項目落地建設,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産業,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,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建設。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全省域全鏈條推進固體廢物汙染防治,提升鋁灰渣、廢鹽、建築垃圾等處置能力。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。倡導簡約適度的生活風尚,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。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和能源轉型發展九大工程,建好海上風電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,規劃建設一批新型儲能項目,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、碳彙補償機制,推進藍色碳彙研發利用,有效提升經濟發展“含金量”“含綠量”。 穩步推進碳排放“雙控”。實行“兩高”行業全程動態監管,全面完成違規項目整改。堅持先立後破,關停退出低效煤電機組200萬千瓦,完成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600萬千瓦。探索構建重點行業和産品碳足迹評價認證體系,開展森林、濕地、海洋等碳彙調查。推進魯北鹽堿地灘塗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、丁字灣雙碳智谷建設,加快實施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工程。探索建立個人碳賬戶,搭建碳普惠平台。 強化“雙碳”牽引,加快建設美麗山西。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,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汙、擴綠、增長,有序推進碳達峰山西行動,紮實開展“兩山七河一流域”生態修複治理,推動産業、能源、交通運輸和用地等結構調整優化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 著力數字化綠色化轉型。打造5G精品網絡,5G基站總數突破18萬個。建設千兆網絡示範。С粥嵵輨摻▏壹壭滦突ヂ摼W交換中心、國家級數據交易場所。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,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能耗降低4%左右。 建設綠色家園。推動綠色城市、森林城市、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。統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、綠道連通和插綠補綠,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街頭遊園、小微綠地。加大重汙染天氣、臭氧汙染防治等工作力度,實施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攻堅,完成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。深入推進河湖長制,努力建設美麗幸:雍。 積極穩妥推進“雙碳”行動,推動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建築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,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儲能産業。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建立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工作機制、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。推進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、嶽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。充分發揮綠色湘西優勢,打造全國生態文明樣板州。開展“無廢城市”示範創建,建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。大力推行綠色辦公、綠色出行、綠色消費。 碳達峰碳中和有序推進,綠色産業、清潔能源、低碳生活走在全國前列,以更低能源資源消耗支撐更高經濟發展。 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連續三年居國家優秀序列,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推進。龍江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。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,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。 積極穩妥推進“雙碳”工作。持續開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提效,加快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,有序推動能耗“雙控”轉向碳排放“雙控”。開展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創建。推進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建設,加快實施大型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,推進重點區域散煤治理。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等政策體系,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。實施鋼鐵、石化、有色、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。推進菱鎂行業高質量發展。“一園一策”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。深入實施節地、節水、節礦、節材等行動,加快沈陽、大連、朝陽等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。逐步開展碳排放權、用水權等公平分配與交易。 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,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汙、擴綠、增長,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樣板。打造全國優質生態産品供給區、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先行區、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樣板區。 探索推進“雙碳”工作。以熱帶雨林碳彙爲核心,開展碳庫調查,開發碳彙産品。充分發揮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平台作用,辦好國際藍碳學術大會等交流活動。開展碳彙項目開發、減排量核證和市場交易綜合試點,啓動藍碳增彙等示範工程。探索建立綠色貿易示範基地。通過制度創新推動交通和民生用能綠色化低碳化,倡導綠色低碳生活。 有計劃分步驟實施“碳達峰十大行動”,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,深化運用“綠色效能稅電指數”,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。制定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。堅決遏制“兩高一低”項目盲目上馬。 深入實施碳達峰“十大行動”,統籌做好能耗“雙控”,嚴控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。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,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車、出租車占比不低于80%,實現營運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全覆蓋。推動鋼鐵、化工、建材、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。大力推廣應用新型綠色建造方式和綠色建材,提高城鎮新建綠色建築比例。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,完善“兩高一低”項目審查機制,促進工業、建築、交通等領域綠色轉型,高標准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工作。積極推動以抽水蓄能爲代表的各式儲能項目,以及生活垃圾、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。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術攻關,推進百萬畝綠色碳庫示範基地建設,紮實開展西鹹新區國家級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,支持安康等地建設低碳試點城市。 深入落實“雙碳”戰略。分行業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,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,有序推動鋼鐵、建材、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。穩步推進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,健全企業碳排放管理和監管體系,編制省、市兩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。開展蘭州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,創建蘭州、金昌、天水、蘭州新區“無廢城市”。 完成碳達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體系構建,加快建設碳資源池,推進碳彙項目開發,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。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,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建設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,創建一批低碳零碳示範園區,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中鍛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。推進九湖流域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和結果應用,支持普洱、澄江、屏邊、水富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。 統籌推進碳達峰“十大行動”,加快零碳産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,引入風機、锂電池、大數據等一批重點産業項目,爭取納入國家碳達峰典型性代表性園區試點。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,開展碳達峰示範建設。完善能耗總量和強度控制,堅決遏制“兩高一低”項目盲目發展。大力推進重大領域節能降碳。構建綠色低碳電力供應體系,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穩步推進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,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,加快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並網。推進紅沙核電3號機組實現商運,推動防城港紅沙核電三期和白龍核電一期項目。推進林業碳彙開發和交易,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。加大政府對低碳産品采購力度。 全行業促進低碳循環發展,大力推進綠色制造示範創建和節能節水技術改造,鼓勵工業企業實施綠電替代、采用綠色工藝、使用綠色材料,打造更多低碳園區、零碳園區,切實提升産業鏈、供應鏈綠色化水平。 加快現代化園區建設,用好“大起底”成果,強化畝均投資論英雄、畝均産值論英雄、畝均降耗論英雄的導向,先行先試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“雙控”轉變,推行“區域評估+標准地”模式,大幅提高入園産業項目能效標准和産出水平,加快退出限制産能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,全面提升園區産業集中度、承載力和綠色化水平。 積極實施“碳達峰十大行動”,堅決遏制“兩高一低”項目盲目發展,堅決不上環保不達標項目,推動能耗“雙控”逐步向碳排放“雙控”轉變,單位GDP能耗下降3.2%左右,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.4%。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、碳交易制度,建設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甯夏分中心。 紮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。優化能耗“雙控”管理,推動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“兩個強度”持續降低,推進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,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。推進公共機構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,開展節約型機關、綠色家庭、綠色學校、綠色醫院、綠色社區創建活動,推進低碳城市、低碳園區、低碳公共機構、低碳社區和低碳企業試點示範,倡導綠色消費,促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,讓綠色發展成爲新疆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亮色!構建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體系,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核算體系和價值實現機制,推動全域全民生態文明示範創建。